杨潮:新闻巨子惊海宇
盛夏蝉鸣,上海市龙华西路180号,龙华烈士陵园内草木葱茏、满目绿意,著名新闻记者、军事评论家、翻译家杨潮长眠于此。
在当地纪念馆内,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小小志愿者成为党史宣讲员,用清澈坚定的声音讲述着革命英烈的抗日战斗故事。
将目光转向杨潮的家乡——沔城回族镇,夏日的莲花湖畔,圆盘似的碧绿荷叶中冒出朵朵洁白荷花,水乡风光悠然自得。家乡柴河之上,横卧着一座小桥,名曰“杨刚桥”,是为纪念杨潮、杨刚两兄妹而建。
杨潮,原名廉政,笔名羊枣、朝水、洋潮等,1900年出生于沔城一封建家庭,父亲杨会康为清末举人。1914年,14岁的杨潮考取留美预备学校北京清华学校。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杨潮,更加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他后改名为杨九寰,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1921年该科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杨潮也转入交通大学机械系就读。两年后,杨潮以全系第二名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杨潮先在上海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工作,后从事电影、戏剧等文化进步活动。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与邹韬奋、范长江、金仲华等齐名的文化工作者。
1933年,杨潮加入了中国作家左翼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左联”宣传部负责人,宣传马列文艺理论等。期间,他多次在《申报》副刊《自由谈》及《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等报刊发表杂文和科学小品。当年6月,杨潮任塔斯社上海分社电讯翻译,围绕国际反法西斯斗争,撰写军事评论。
日军占领上海后,杨潮坚持留沪,为抗战救亡奔走呼号,险遭日伪特务暗杀。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为主张抗日的多家报纸写下许多抗日救亡的文章,积极从事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工作。
1939年底,杨潮被迫流亡香港。心怀祖国的他依旧笔耕不辍,在《星岛日报》任军事记者,仍以主要精力研究当时的时事和战争形势及其走向,此时开始用“军事记者羊枣”笔名撰写论文。在港两年,杨潮先后在《星岛日报》《世界知识》《华商报》等报刊发表了近百万字的军事评论及译文。文章内容深刻、视野宽阔,笔调明快、见解独到,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启迪感染读者。
在此期间,杨潮还参与了范长江等人发起组织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并在其附设的青年新闻学院授课。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杨潮回到内地,在湖南衡阳主编《大刚报》。由于他坚持正义,拒绝刊载中央社反共电讯而被解职。1944年6月,日军侵犯衡阳,他受任主持《民主报》笔政,编辑《国际时事研究周刊》。
抗战胜利前夕,他遭到国民党逮捕,不屈于种种威胁利诱。即便被关在密不透风、热得像蒸笼一样的囚室里,他还翻译了美国作家克拉伦斯·戴的长篇小说《我的爸爸》,保持着革命者的气节。
不幸的消息还是传来。1946年1月11日,杨潮被害于狱中,年仅46岁。噩耗传出,震惊中外。当年5月19日,郭沫若主持杨潮烈士的追悼大会,上海各界人士一千余人出席,会场挂满挽联。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送的挽联,概括了杨潮烈士革命的一生:新闻巨子,国际专家,落落长才惊海宇;缧绁蒙冤,囹圄殒生,重重惨痛绝人寰。
理想信念之光穿越百年后的今天,先辈的力量依旧激荡人心,产生浓烈的情感共鸣。
如今,再次回首杨潮留给夫人沈强的遗言(写于1946年1月3日),“我真不想死,因为有好多工作需要我做。”“总计这些年,写的东西如搜集齐全也有四五百万字,虽说算不了什么,总是我这一生留下的脚迹”……字字句句,直戳内心。
历史的印记并不遥远,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与此共振。跨越时空,翻开杨潮孙子——仙桃籍全国兵棋推演首席专家、军事科学研究员杨南征写给爷爷的家书《感恩爷爷的遗产》:“童年,你们给了我爱质疑的习惯;少年,你们给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字里行间,杨潮留下的精神力量,涤荡心灵、仍在继续。(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罗婉婷)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