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襄河时评

郑端端:奉法者强,凝聚国家法治化共识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2日 来源:湖北日报网

  8月19日,六集政论片《法治中国》播出第一集《奉法者强》,该片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中共十八大以来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成就为主线,追根溯源,回答了十八大之后为什么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个时代课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法治关系的进程中,“摸着石头过河”,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从巡回法庭的试点到“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实施,等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举措,为中国“巨轮”行稳致远保驾护航,在全社会激起强烈共鸣,折射出中国“法治时间”进入了新阶段。这五年,以法为凭,改革蹚过一个个“深水区”,啃下一块块“硬骨头”,改革在法治下破题、在法治下推进,夯基垒台、积厚成势,发出源源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按下了“快车键”,全社会形成了最广泛、最牢固的共识。

  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执政兴国的支撑。古今中外,人们在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持续探索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法治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方式。卢梭曾经说过,“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如何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这就像古语一样,“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作为领导干部和立法、司法、执法者,一定要首先在实践中贯彻法治思维,做到知行合一、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让每一份合法财产得到法律的看护,让每一项合法权益得到正义的匡扶,让每一分改革信心和改革活力都有法治呵护。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法治是保障改革的唯一途径。如果改革偏离法治轨道,容易让“少数人”得利,会加大失败的风险,最终把“好事办砸”。当下,有的干部身在法治,心却在人治,“特权观念”根深蒂固,一味信奉“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无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有的不懂法、不学法、不守法,不用法,把法律当成“权力的橡皮泥”,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甚至目无法纪,无法无天;有的把“法治”喊在嘴上、贴在墙上,却没有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既不遵守国家法律,更不严守党规党纪,目无组织、我行我素;部分司法干部的能力、水平欠缺,司法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无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导致信访不信法、信条子不信“法律条文”等问题日益严重,等等,如果这样的干部多了,依法治国绘就的蓝图不仅不可能实现,更严重损害党的凝聚力与公信力。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法治不仅是法律从业者的事,更不是局限于某个特殊领域的话题,法治是每个人的事,不仅保护众人的利益,也约束着每个人的行为,它并不是远在天边、遥不可攀,而是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就在每个人的身边。这是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法治化进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共识。法律要为执业者所尊奉,也要为民众所信仰,更要为掌权者所敬畏,这是国家法治之变之所以能够实现的根本。无数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对国家法治化进程最大伤害的,往往来自于领导干部的违法乱纪,特别是法律从业者的“知法犯法”。如果这些“关键少数”都自甘堕落,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不用法,而是“反其道行之”,法治的“水源地”就污浊不堪。

  法律只有在心中播下种子,才能长成信仰的大树。依法治国,贵在树立法治理念,追求法律至上、公平正义、尊重程序、保障人权的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精神,重在让人们对法治形成信仰,使法治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关键少数”的奉法者要当好法治社会的先行者,做法治社会的楷模,警醒起来、行动起来,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时代呼唤法治,人民期盼法治。唯有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共识,镌刻法治信仰,让信法守法成为社会新风尚,法治信仰才能照亮每一颗心灵,法治中国才能行稳致远。(郑端端)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