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桃新闻

张沟镇黄鳝人工繁育 50万尾幼苗“闯关”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05日 来源:仙桃日报

原标题:50万尾幼苗“闯关”

    ——看黄鳝人工繁育新进展 

  9月3日,张沟镇三同村。忠善黄鳝苗种繁育专业合作社内,整齐排列的养殖网箱中,几艘小船来回穿行。一条条筷子般粗细的鳝苗从网箱中被打捞上岸,按照“体格”分拣后,被投入新的水域进行培育观察。

  这批50万尾人工繁育的鳝苗,已经是第二次“搬家”。“从实验室到网箱,经历了一个多月,状态还比较好。”合作社负责人陈振华双手向内,小心翼翼捧起鳝苗。阳光下,土黄色的鳝苗不停游动,看起来很有活力。

  从细如银针的鳝苗,长到体长15至20厘米,这些“鳝宝宝”闯过了从实验室到田野最关键的一关。眼下,原先的网箱已经开始“拥挤”。工人们用特有的筛子,将苗种分成三个等次,放到更稀疏的网箱中喂养。

  陈振华对待这些鳝苗,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刚刚下网箱的鳝苗,“开口率”很关键,这也是它们“生死存亡”的关键期,需要喂价格更贵的红丝虫。现在,适应了水域环境,就要喂鱼浆,更有利于“长个头”。

  “鳝苗看上去活力很足,成活率绝对高。”现场,天门、洪湖等市内外的养殖户纷纷 “打探情况”。来自当地镇北村的严梓洋,养殖黄鳝有10年了,一直是投野生苗。他介绍,每年集中购苗的时候,商贩就“坐地起价”,且有些苗种外地运输而来,应激反应强,成活率很低。“如果繁育关能攻克,最受益的就是我们养殖户。”

  野生苗种少、价格波动大、成活率不稳定等,一直是制约黄鳝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近年来,张沟、西流河不少养殖户自主探索人工繁育种苗。现有的黄鳝繁育技术以有土仿生态繁育模式和温室流水培苗为主,产量受限,幼苗存活率不理想。

  陈振华是“鳝二代”,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父亲陈江启在先锋村与村民们开网箱养鳝先河。两代人,一个梦。2017年,陈振华与长江水产研究所李忠博士“联姻”,探索人工产卵繁育技术。

  李忠介绍,人工产卵繁育技术,如同“试管婴儿”一样。选择成熟雌性亲本进行人工产卵,获得品质优良的卵,再利用成熟雄鳝精子采取人工授精,进行流水孵化。同时运用技术干预,有效提高产卵率。根据在天门、潜江、安徽来安县等基地的实验数据,家养亲本产卵率达95%以上。

  “父亲母亲都是本地人,后代应该不会水土不服。”陈振华打趣地说,他们选择本地品种“大黄斑”作为培育母体,这样孵化出来的鳝苗“生在仙桃,长在仙桃”,更能适应本地的水质、气候等,存活率更高。

  成活率怎样,网箱内长不长得好,能不能适应大规模的养殖?眼下,人工繁育技术已经掌握,但实验室到养殖户的网箱这一大步,还有很多路要走。“等到明年起网验鱼,技术过不过关,一看便知。”

  从今年5月育苗,到明年9月起网。陈振华和他的团队们还要伴这些“鳝宝宝”闯过越冬、抗病、成长等等“关口”。 (记者 胡纯波)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